約翰·斯圖爾特·貝爾(英語:John Stewart Bell,1928年6月28日-1990年10月1日)
1964年貝爾 (Bell)提出了轟動世界的貝爾不等式,對EPR悖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貝爾搞理論物理研究其實是業餘的,他其實是從事加速器設計工程相關的工作,因為對於物理的熱愛,讓貝爾(Bell)開始思考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的論爭。
貝爾(Bell)認為愛因斯坦是對的,貝爾(Bell)認為,量子論表面上獲得了成功,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可能是片面的,沒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層的東西。在量子論的地下深處,可能有一個隱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隱變量。
隱變量是指愛因斯坦認為應該有「實在性元素」應該加入量子力學中,俾使在量子糾纏現象中不會出現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這就是隱變量。
由此,貝爾(Bell)在基於定域性原理和實在性原理的基礎上,對於兩個分隔的粒子同時被測量時其結果的可能關聯程度建立了一個嚴格的限制,由此提出了貝爾不等式。
「貝爾測試」可以用來檢驗這奇異的量子特性究竟是由定域隱變量決定的(即粒子的性質在測量之前就已經決定了),還是由非定域的量子糾纏所導致(非定域代表可以超光速傳播)。科學家通過對不同的糾纏粒子進行獨立的測量,如果在統計上,粒子對中粒子間的相關性超過了一個上限,就不能用隱變量來解釋了,也就意味著結果更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
簡單來說,貝爾不等式指出,量子糾纏背後到底有沒有一個未知的新世界或者新現象(隱變量)干預著粒子之間相互作用,進而導致自然世界出現了像量子糾纏這種神奇的「表象」。如果貝爾不等式成立,那麼愛因斯坦獲勝,如果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則玻爾獲勝!
檢驗貝爾不等式的實驗也很簡單,實驗者只需要需要產生一對糾纏的粒子——通常是光子也可以是電子,並將它們送往兩個不同的實驗站,當你測量這個電子是上旋,另一個實驗站的電子必定是下旋。反之亦然,如果測量是下旋另一個必定是上旋,這個現象就是量子糾纏。
荷蘭的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們讓相距1.3公里的兩個電子形成量子糾纏,如果有隱變量的話,我們假設他是用光速來交換訊息。當我在這個實驗站測量是上旋時,另一個實驗站光速還沒到達時就已經是下旋了。這說明隱變量不存在,量子糾纏是一瞬間即時的。說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玻爾獲勝。
然而在幾年後,所有貝爾測試的實驗結果都偏向於量子力學。但這些實驗都無法給出一個完美的判定,因為每個實驗都至少包含了這樣或那樣的漏洞,總是會有人說你這實驗有漏洞,例如有人說你這做實驗的人有問題
量測上旋或下旋不夠隨機之類的,或者是距離不夠遠,它還是能用隱變量傳遞訊息給另一個電子。
人們為了證明貝爾不等式是不成立,量子糾纏的現像是真實存在的,於是我們把距離拉長,我們到外太空做實驗。
這裡貝爾不等式的隱變量,我講得比較簡單也比較非正規,主要在解釋「量子糾纏」
瞬間即時的概念,也94愛因斯坦所說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正規的量測貝爾不等式的實驗是,其實量測的方向也很重要,我簡單講就好,當A和B兩個粒子量測的方向相同時,才會必定一個上旋另一個就下旋,當我量測這2個粒子方向不同,有夾角(角度)時,有可能量測的結果2個都是上旋,或者是2個都是下旋,量測的夾角從0°到180° 慢慢大量的統計(累積海量的數據)。
量測的數據圖表在我的影片當中
如果隱變量理論成立意味著量測的數據呈線性變化,呈線性變化在圖表看到的結果94直線。
如果量子力學理論成立意味著量測的數據呈角度的餘弦變化,餘弦在圖表看到的結果94波。
下集利用量子衛星,在相距1200公里的距離,進行貝爾不等式的測量。